查看原文
其他

仲恺文化 | 何香凝竭力筹措仲恺农工学校建校经费--廖何文化㉕

纪念馆 刘斌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2-27


关于仲恺农工学校建校经费的来源情况,我们以前知之不多。何香凝先生在筹款建校过程中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她具体作了哪些努力,则并非十分清楚。再过几天,就是何香凝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了,为缅怀先生,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专门策划制作了“扶助农工,心系家国——何香凝与仲恺农工学校图片展”,即将于21日在白云校区展出。在策划展览过程中,我们搜集到一些创办时期的资料,通过解读,认为大致可以梳理仲恺农工学校建校初期经费来源的相关情况。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先生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地惠州会馆门口遇刺殉国。10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1次会议通过了何香凝与林祖涵、谭平山等国共两党有识之士发起的提案,决议组织“仲恺纪念公园筹备委员会”(后更名 “仲恺先生纪念筹备委员会),筹建“仲恺纪念公园”,并在其内设立纪念学校。为继承廖仲恺先生扶助农工的遗志,筹委会决定将学校确定为农工学校,“原定兼授农科及工业科,但工业科目浩繁,同时未易举办,故拟先筹设农科,而农业之中复先就蚕业一科入手,以养成蚕业人材”。学校后来定名仲恺农工学校,于1927年3月正式开学。


为解决建校和办学经费,1926年2月,何香凝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仲恺学校经费无着,应如何设法维持案”,该会决议“该校经费应交由国民政府担任,并令教育厅拟具预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由中央财政负担。按理说,有了中央文件,后续建校拨款就是顺其自然的了。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当时国民政府的军政开支基本都由广东提供,僧多粥少,财政支绌,财政当局不可能不打折扣地执行国民政府的指令。廖仲恺先生长期主理财政工作,何香凝先生耳濡目染,深谙此中情形,在筹备建校过程中,充分施展了她的筹款能力。


为防止因过度依赖财政拨款耽搁建校,筹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自筹经费与呈请拨款同时进行,所有校舍建筑费用由筹委会自筹,仪器、家私及经常费呈请政府拨给。在廖仲恺先生精神的感召和筹委会的努力下,经费自筹成效显著。1926年,筹委会向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社会各界募款3.3万元,蒋介石及黄埔师生捐赠宿舍建筑费3万元,由对“廖案”负有间接责任的梅光培上交的“报效费”中支取3万元,用这些经费完成土地平整,建成校舍、蚕室和饭堂。在政府资助方面,1926年11月,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学术院迁武昌后所有器具移交学校。1927年2月,广东省政府应筹委会催促,以开学在即,指令财政厅迅速下拨补助开办费二万二千四百元,财政厅实际下拨2万元。

与此同时,何香凝先生频频催促国民政府兑现拨款决议,并代财政部筹划款项来源。筹委会提交建校预算书,呈请补助开办费二万二千四百元,并按月拨给经常费,每月4883元。提交后迟迟没有下文,何香凝以学校开办在即为由去电催办。1926年4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由常务委员会批准照拨,27日指令财政部长宋子文拨款。5月10日,宋子文呈国民政府称:每月实需银四千八百八十三元,为数虽属无多,惟库储支绌,军糈政费筹措维艰,历月以来收支预算尚难适合,该校经常支付之款拟俟丝业银行成立后即予设法移拨补助开办。丝业银行仅存在于财政当局的设想中,这种解决方案不啻于开了张短期内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无奈之下,筹委会只能另谋款项来源,呈准国民政府在征收土丝出口特许证内附加二成,划拨其中一成所得充办学经费。但是,不久之后财政部取消了征收土丝出口特许证费用,附加征收也就无从实现。因此,国民政府批准拨付仲恺农工学校的两笔经常费均无法兑现。

北伐军攻克长江流域后,何香凝随同部分国民政府委员借道江西北上武汉。在南昌,她向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提出:查有省河土丝厘厂由财厅核准侨兴公司承办,年缴饷大元四十五万,倘若照额加二附征,责成该厘带收,每年可得大元九万,与该校原案数目相差无几。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59次会议议决广东省政府照办,并要求该案未成立以前,由财部照前案拨付。财政部和广东省政府随后呈复政治会议答应遵照办理,但实际上该案“中经梗阻,久未成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中共党员,广东当局随即发动反共行动。何香凝愤而从武汉致电广东当局,辞去广东省政府委员等职务,同时向广东当局提出维持仲恺农工学校等要求。5月9日,广东省政府复电何香凝,请其继续担任广东省党政职务,并回应何香凝提出的各项要求,表示“农工学校定与维持,黄埔学校及农工爱护,较前尤切”。

学校正式开学后,广东当局每月下拨经常费4883元。11月,因省河土丝厘厂附加无法兑现,财政厅决定暂时以每年“大洋八万元为标准”,每月拨付经常费八千七百一十六元三毫二仙。虽然不及每年9万的数额,但初步解决了经常费问题,也算是当局对仲恺农工学校的优待。同一时期,岭南大学农科大学的遭遇,就比仲恺农工学校更为悲惨。1921年,教会学校岭南大学农科大学收归华人自办后,广东省政府也答应从1921年7月起每年补助经常费十万元,列入教育厅预算。但是,该校从1922年7月起,“分毫未尝领得”经常费。


未完待续,我们下周不见不散......



往期回顾:

仲恺文化 | 宋庆龄可信赖的助手--廖何文化㉔

仲恺文化 | 亦亲亦友:廖梦醒与宋庆龄--廖何历史㉓

仲恺文化 I 孙中山临终嘱托何香凝--廖何历史㉒

仲恺文化 I 廖仲恺为何会被“友人”陈炯明囚禁?--廖何历史⑳

仲恺文化  I 廖仲恺与“五四青年”--廖何历史⑲


图片:新媒体工作室 何紫欣 黄思琳

微信编辑:新媒体工作室 胡康湛 吴嘉澍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曾献尼  龚慧枫  邝健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